欢迎访问湖北省水安建设有限公司!今天是:
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
 
公司动态
行业资讯
通知公告
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资讯

【湖北日报】精准推进全覆盖 一管清水进农家

查看: 日期:2021-04-15 【字体:

——恩施州5年解决148万人饮水安全纪实

4月13日,全省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在汉举行。恩施州水利和湖泊局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。

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,更是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:5年攻坚,“一管清水进农家”,148万恩施儿女喝上了安全水、干净水。

2016年,脱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。作为湖北唯一全域贫困地区,恩施州委州政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坚决贯彻落实中央、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部署,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列为头号工程。

5年来,在省水利厅的大力关怀下,州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,全州投入15.5亿元,在悬崖峭壁间铺设了7万多公里“生命”管道,把一管管清水送到农民家中。到2020年,全州形成了以规模集中供水工程为骨架,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和集雨水池水窖分散工程为依托的供水网络,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.5%。恩施州农民彻底结束了祖祖辈辈缺水吃、挑水吃的历史。

决不让村民再吃石板水 州县两级共同打响“全覆盖”

在外人眼中,恩施州背靠长江、脚踏清江,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,吃水应该不是大问题。

其实不然,恩施州超过一半区域为喀斯特地貌,不易存水,冬春季节更容易发生供水短缺。加上长期以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,水源工程缺乏,村民居住分散,吃水难问题特别突出。集镇也因人口快速扩张供水紧张,巴东野三关高峰时期约10万人,利川苏马荡夏天最高峰约26万人,供水需求远远超出原有水资源承载能力。

“说起水,就觉得心痛。”巴东县金果坪乡石板水村村书记易宗坤回忆说,该村海拔1100米,清江从脚下流淌而过,看得见吃不着,村里又没有水源,修了池子也没水装,村民们世世代代吃石板上的雨水,苦不堪言。

过去,这种情形在恩施州农村十分普遍。大山深处,老百姓几乎家家建水窖,望天接水。一到旱季,大人小孩背着水桶,艰难爬行数十里找水吃。为了节约用水,洗了脸再洗菜,洗了菜再喂猪,洗澡更是一种“奢侈”。水不卫生,不少人喝了闹肚子,更严重的还会患上各种疾病。

据统计,全州农村饮水安全涉及村民148万人,基本覆盖所有乡镇,尤其是高寒偏远山村,对安全饮水的渴望十分迫切。

“决不让村民再吃石板水,不实现全覆盖、全解决决不收兵。”州委州政府主要负责人一声令下,一场寻水之战在莽莽大山中打响。

州委州政府高位推进,迅速制定了作战图、时间表,将“一管清水进农家”作为州脱贫攻坚指挥部1号令印发实施,纳入“两不愁三保障”重要内容;州主要负责人带队到贵州省赤水市考察,州县两级选派1876名机关干部担任扶贫村第一书记,州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实行以奖代补;各县市高度重视,把农村饮水安全摆在基础设施补短板的重中之重;州县两级水利部门具体研究制定了可实施方案……

绝壁天梯建水池 大山中创造一个个人间奇迹

寻水难,建设难,莽莽大山中实现“一管清水进农家”谈何容易。但恩施人民不服输,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,创造了一个个奇迹。

建始县铁厂村村民们祖祖辈辈吃水离不开“三件宝”:打杵、脚背篓、背水桶。下雨三天有水吃,天晴三天没水吃。2017年,在乡党委的支持下,刘齐堂、游泽玉等4位村民组建寻水“尖刀班”,每天穿越在原始森林间。悬崖太陡,无路可走,他们又用木藤搭建了一条136级的木质“天梯”,最终在山间的一个山洞里找到了一大股清泉。

但村民们还没来得及高兴,就陷入了“绝境”。四周悬崖峭壁,人攀爬“天梯”尚且困难,施工设备进场根本没有可能。村里四次请来施工队,对方到了后,都丢下同样一句话“给再多钱也不干”,摇头离去。

“没人干,我们自己干。”曾有着打猎、挖种草药攀岩经验的6名村民口头相约,签下“生死状”。在他们的带领下,村民们穿行原始森林,行走羊肠小道,攀爬绝壁天梯。每天起早贪黑,将一袋袋水泥和沙、一捆捆水管背到水源洞口绝壁上方,然后又用滑轮绳索将材料送到谷底,再借助绳索从旁边搭的绝壁天梯下到谷底。

一步步,一次次,汗水湿透了衣服,大家不抛弃不放弃。有好几次,村民没扶稳差点掉下悬崖。冒出一身冷汗后,继续前行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历经9个月,村民们在绝壁洞口建起了一口蓄水池,铺设主管道2800米,把“天上之水”引到了每家每户。

巴东县茶店子镇自古缺水,素有“茅屋空山”之称。每年旱季,当地党委政府都要用消防车为边缘农户送水。2018年,在相距15公里的绿葱坡镇中纸村厂沟找到了水源。随后,该县投资6000万元,实施跨乡调水工程。

沿线地形复杂,主管线铺设必经高山、峡谷,尤其是从桐木岩隧道到岩口子有3.5公里的管线,全部在陡岩斜坡上,没有进场路。村民谭德应背上一把砍刀,硬是劈开了一条仅容一个人走的小路,施工队才得以进场。焊接管道时,施工方用绳索将焊工绑好后下放,每天在1000米高的半山腰悬空作业10个小时,一日三餐就在“篮子”里吃。

经过3个月鏖战,穿越岩口子的输水管线终于在绝壁崖线处成功合龙,啃下了“最硬骨头”。2019年6月2日凌晨,茶店子镇试压通水成功,宣告集镇及周边14个村2.7万人从此告别了饮水难。

“嫁到村里39年就没吃过好水,真是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。”通水当天,61岁的村民宋华兰忍不住流泪。当地村民自发写了一副对联:忆往昔四面无水脚踏空山找水难,乐今朝八方有援手捧清泉谢党恩。

在攻坚战中,这样的感人故事每天都在武陵山区上演。广大党员干部和村民们一起,冒着生命危险攀爬悬崖峭壁,穿越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。他们翻过一座座山,转过一道道弯,用汗水和泪水,奏响了一道清水一段情的动人乐章。

数据显示,近几年,全州利用烟草援建项目资金新建水源性水库4座,建设规模以上水厂155处,建设蓄水池(窑)15097口,铺设输配水管网78691公里。

创新供水模式 打造山区安全饮水新样本

在建设过程中,各县市因地制宜开创了供水新模式。

咸丰县坪坝营镇因采煤捅坏了水井的底子。虽然建有5处水厂,但供水依旧严重不足。去年,该县在坪坝营镇“甲”地找到了新水源。工作人员实地勘察发现,如果直接铺管道到水厂,因山区季节性等原因,供水可能会出现不足。

经过反复商讨,该县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杭州帮扶资金,在水源地和水厂中间的“乙”地,建立了库容达9.9万立方米的杭恩塘堰,然后从塘堰引水至5个水厂。这样一来,塘堰可提前蓄水,即便到了旱季,也能保证水厂供水充足。

实践效果非常好,运营以来,该镇19个村2.62万人再也没有出现吃水难问题。咸丰县水利局创新的“甲调乙蓄丙输”组团供水模式,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高度肯定,并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。

恩施市依托白杨镇响板水库,推广水网联通,建成输水管网53公里,向8个水厂供水,解决了4个乡镇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。“14810”(1个水库、4个乡镇、8个水厂、10万群众)模式得到了省领导高度肯定。

利川市利用地形特征,采取“高(高山地区提水解决)-中(中山地区自流引水解决)-低(低山地区集中连片解决)”相结合,解决饮水短板。

在攻坚战中,很多地方的水源并不在本村、本乡镇,像巴东茶店子这样跨乡调水的项目还不少,有的甚至是跨县市、市州调水。

2019年,巴东县溪丘湾乡因干旱导致数万人缺水,经多方寻找,在宜昌市兴山县高桥乡贺家坪村找到了水量充足的田家坪水库。恩施州与宜昌市积极协调,巴东县与兴山县反复磋商,最终敲定田家坪水库为取水源,成功解决了跨市州取水难题,成为全国经典案例。

“恩施州创新的供水模式,为全国山区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积累了经验,提供了借鉴样本。”恩施州水利和湖泊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。

PPP项目破解融资难题  27个乡镇水厂惠及28万村民

山区管网和水厂建设投资成本,远远超过平原地区。恩施州作为贫困山区,5年内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5.5亿元,保障工程顺利进行。同时,为了加快建设步伐,让群众早日享受水利成果,该州积极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。

走进来凤县三胡乡,一座崭新的水厂映入眼帘。智能化的设备上跳跃着一组组数据,时刻监测着供水质量。该水厂日处理能力5000立方米,辐射三胡乡集镇、周边11个村以及咸丰火车站,可同时满足5万人用水。过去,这是一个日处理能力不到2000立方米的水厂,经过改造扩能,成为来凤最大的乡镇水厂。

这一成效来自于来凤精准扶贫农村饮水PPP项目的实施。来凤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,2016年,为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,该县摒弃了小打小闹、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做法,立足“建设大水源、布局大水厂、联通大管网、建立大机制”,对乡镇水厂进行了统一规划。为破解投资达3.75亿元的资金难题,该县引进了湖北水总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,采取PPP模式建设。

这也是全省首个县域农村饮水安全PPP项目,双方成立了合资公司——来凤县凤天农村供水有限责任公司,注册资本1.125亿元,其中湖北水总出资51%,县政府出自49%。项目资金缺口由湖北水总担保,通过银行贷款解决。

“该模式的运行,大大缓解了县政府的资金压力。”凤天供水公司副总经理田志全表示,社会资本的参与,让项目建设有了资金保障。现已累计新建、改造27个乡镇水厂,惠及面覆盖全县28万村民。目前,项目建设已基本完成,具备通水条件,等待竣工验收。

恩施州水利和湖泊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在项目建设过程中,各县市积极探索,打破单一政府投入方式,利用各类平台融资。如巴东整合北京、杭州等对口帮扶资金,咸丰利用杭州帮扶资金,解决了多个乡镇水厂建设难题。据统计,全州累计社会融资12亿元,大大提升了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速度。

协会统一收水费 因地制宜探索三种运维模式

管道铺设了,自来水通了,如何管理维护,考验着各方的智慧。

在咸丰县曲江镇主街上的一间门面前,挂着“曲江镇农民用水者协会”的招牌。走进办公室,石家坝村的村民李富国正在交水费。他递上一张水卡和500元现金,只听见“嘀”的一声,工作人员的电脑上便显示:充值成功。

李富国是利用赶集的机会,顺便来交水费。他说,全村有415户、1415人,没通自来水之前,用水十分困难,村民们都是零星散养猪。通水后,养殖业如雨后春笋,短短几年涌现出100多家猪场,养猪量超过了2万头,较过去翻了10倍以上。他本人也养了20多头猪,一年用水费用大约500元左右。这笔费用与养猪带来的收益相比,不值一提。

曲江镇水管站负责人介绍,该协会共有5人,其中1人负责收取17个村7196户村民的水费,费用从每吨1.5元至3元不等。在协会办公电脑上,详细记录着每一位村民的信息。一旦村民缴纳水费只剩9元时,系统自动报警,工作人员会电话通知村民缴费。另外4人负责水厂日常运行以及村民的管道、水龙头、水表等维修。在每个村委会的墙上,都张贴着维修人员的电话,村民有事随即拨打。

这是咸丰县探索的一种运维模式:由协会统一管理运营,各村召开村民大会自定水价,统一在协会交钱。此外,在鹤峰县五里乡,还针对村级管理的水厂,专门出台了水厂运营管理细则。

目前,全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有三种运维模式:“一类”为乡集镇供水工程和中心村骨干供水工程,由供水企业负责运行,实施总量控制、一户一表、以量计征、统一管理、统一维护,实现自主经营、自负盈亏、自我发展;“二类”为小型集中供水工程,成立用水者协会组织,确定“谁使用、谁管理”的原则,引导协会建立章程,确定收费标准,建立收支制度;“三类”为单户或联户供水工程,由受益户所有和自我管理,实行“自建、自管、自有、自用”。

相关水利人士坦言,三种运维模式的产生,是恩施州结合山区实际,因地制宜发展而成,被广大农民所接受,有效保障了农村饮水工程的平稳运行。

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,宣恩县农村供水一体化项目的启动实施,拉开了乡村振兴之下恩施州水利事业新一轮发展的序幕。恩施州水利和湖泊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该局将谋划、建设好一批水利工程,进一步提升“一管清水进农家”的质量,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,为恩施州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。

撰文:李昌雄 赖书勤